民政部门积极探索社会治理新路子。图为江南区二桥西社区举行“逢四说事”议事会。
南宁市民政局不断优化婚姻登记程序。图为南宁市内地居民内地婚姻登记全市通办第一对新人。
南宁市第二社会福利院(南宁市五象养老服务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营。
爱心捐赠团队为横县横州镇长淇村小学捐赠书包和体育器材。
南宁市儿童康复行业协会成立党支部。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近年来,南宁市民政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扎实推进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广大民政服务对象中间,温暖了人心,凝聚了力量,这是一份实实在在写在人民群众心里的民生民政答卷。
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道。南宁民政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使命和担当,实现了百姓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完善救助体系 提升保障水平
“本来很担心医疗费用没着落,没想到这么快就获得救助,缓解了困难。”近日,市民吴先生致电南宁市武鸣区民政局,感谢民政部门为他朋友提供的医疗救助。原来,吴先生的朋友因故暂时陷入困境,由于未在居住地缴纳医疗保险,导致医疗费无法报销,面临很大生活压力。在向武鸣区民政部门求助后,7500元临时救助金及时到位,缓解了吴先生朋友的生活困难。
困难群众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得益于南宁市各级民政部门扎实推进的城镇困难群众脱困解困工作。近年来,南宁市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兜住最困难群体,保住最基本生活,筑牢脱贫攻坚兜底保障的坚固防线。
枝叶关情,春风化雨润民心。南宁市建立健全城乡低保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保障标准逐年提高。“十三五”期间,我市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790元每人每月;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5500元每人每年。截至2020年6月,全市城市低保平均补助水平达494元,较“十二五”末增长66.9%;农村低保平均补助水平达288元,较“十二五”末增长126.8%。
同时,南宁市民政系统还有力助推了全市健康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了民政医疗救助结算系统与社保结算系统全面并轨,以及“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障—医疗救助—二次报销”一站式即时结算。
聚焦特殊群体,情暖困难群众。南宁市民政系统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2016年至2020年6月,全市发放城乡特困人员救助供养103.92万户次,107.54万人次,6.05亿元。
另外,南宁市民政局还通过建立健全社会救助网上申请平台,实现了足不出户申请社会救助,群众可通过微信公众号或手机APP自主提交低保和临时救助申请,救助便捷性和精准性得到不断提升。
在南宁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看来,“民生问题无小事,民政工作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人民,就是要体现‘民’字特色。”围绕于此,南宁民政在保民生领域着力补短板、兜底线、出实招,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优化养老服务 提升服务质量
走进南宁市第二社会福利院,远远就听到老人们嘹亮的歌声。“2019年参加试住活动后,我就不再拒绝入住养老院了。这里不仅环境好,而且设施专为老年人设计,让我们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已入住该中心的李阿姨和老人们聚在一起聊天,笑容满满地告诉记者。该院是目前广西规模最大的公办养老机构,被列为国家城企合作普惠养老试点单位,是广西养老服务行业标杆工程。
这是南宁市民政系统不断满足民需,缓解养老压力,优化养老服务的一个生动体现。
近年来,南宁市民政系统紧紧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安、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目标,通过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强化项目资金保障、提升行业服务水平、培育专业服务力量、打造养老服务品牌,持续提升全市养老服务质量,进一步增强我市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
“十三五”期间,南宁市积极深化自治区“1521”思路,对全市养老服务基础设施进行精心布局,市本级除建设南宁市第二社会福利院外,还引入亚洲开发银行支持建设社会福利院提升改造工程,积极推进15个县区(开发区)各新建一所300—500张床位公办示范性养老福利机构,目前已建成10个。投入5000万元对地理位置优越、覆盖范围广、农村老年人入住需求旺盛的8个乡镇敬老院进行改造提升。同时还引入社会力量,推动太和·自在城、合众优年生活社区、泰康之家·桂园、华润悦年华颐养社区、前海人寿幸福之家等一批大型养老项目落地南宁……不断优化的服务设施,有效改善了南宁养老服务供给结构,弥补了养老床位紧缺短板,从而激发了机构养老的活力,提升全市养老服务水准。
另外,针对以往居家养老服务资源分散,服务社会化、专业化程度偏低的情况,南宁市投入900万元以购买服务和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建设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涵盖养老服务监管平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和养老机构管理信息化平台,加快“互联网+养老”融合发展,为居家老年人提供更多样化的服务。
继成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全国“医养结合”试点城市、中央财政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以及广西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核心区之后,南宁市又被国家医保局、财政部列入全国新增14个长护险试点城市之一。
完善福利保障制度 基层儿童共享温暖
都说民政的心,上连着老人,下连着儿童。与养老服务一样,几年来的不懈努力,让我市在儿童福利保障上也成为全区领先者。
南宁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自治区关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关爱工作机制。近年来,南宁市建立未成年人保护机构1903个,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儿童关爱服务机构全覆盖;全市配备乡镇(街道)督导员155人,村(居)儿童主任1846人,基层儿童工作队伍配备率达到100%。
为进一步提升孤弃儿童关爱保障水平,南宁市将提高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纳入南宁市为民办实事项目。从2020年7月1日起,全市集中供养和散居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1400元和1000元,孤儿保障标准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让困境儿童共享阳光与温暖。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带着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与牵挂,南宁市民政系统继续在宾阳县中华镇实施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组织开展“代理妈妈”志愿服务队专业化培训,采取“以老带新”“以社工带义工”等方式进行传帮带,增强“代理妈妈”服务能力;在全市12个县区推广实施“社区+社工+志愿者”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在兴宁区西龙村成立第一个村级儿童服务站,推动儿童关爱服务工作落实,打通基层儿童关爱保护“最后一公里”,为基层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逢四说事”探索新路 助推深化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千头万绪,排忧解难千方百计。
“这几年来,‘逢四说事’议事会为我们解决了很多难题。例如,文艺队没有活动场地这个问题反映上去,社区很快就行动起来,现在我们不光有排练室,还有绣花室、民族之家。决定了就执行,效率非常高,值得点赞。”住在江南区江南街道二桥西社区的市民李桂南直言生活在小区里很幸福。
——在社区推行的“逢四说事”工作法,是南宁民政系统针对群众有苦无处诉、有事无人办、有理无地摆的现状,积极探索城市党建工作新路子,打造的社会治理新样本——每月逢4日、14日、24日,大家来说事。2018年底,“逢四说事”入选全国优秀社区工作法。
“十三五”期间,南宁市出台了《中共南宁市委员会、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实施意见》等城乡社区治理领域政策文件,为促进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文件出台后,城乡社区基础建设不断加强、基层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2016年以来,南宁市本级共投入资金8788万元,改善556个村(社区)服务用房条件;投入24835万元设立村、社区惠民项目专项资金,用于公益民生设施维修、特困群体帮扶、居民文体和公益活动、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志愿服务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各类民生问题。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安排资金800万元实施72个农村社区试点建设项目。
“十三五”期间,南宁市共投入资金2330.93万元开展106个政府购买城乡社区服务项目,共计38家社会组织进驻城乡社区开展服务。面向社会公开报名、设立“老友议事会”,是南宁市社区议事制度的一项创举,其在推进旧城改造工作中功不可没。南宁市老旧小区共有911个,大多数没有业委会和物业管理。小区居民如何发动、改造意愿怎么征集、后续维修资金怎么归集使用、施工过程谁来监督等,都是改造工作需解决的问题。通过“老友议事会”积极协调,改造意见统一难、改造费用收缴难、改造后期维护难等问题得到快速解决。目前“老友议事会”模式正在南宁市推广。
优化婚姻登记程序 推进便民化便捷化
东风浩荡,一日千里,南宁民政系统在婚姻登记工作上也焕发了新活力。
6月18日,南宁市范围内本市内地居民内地婚姻登记实现全市通办,成为全区第一个跨县(区)办理内地婚姻登记试点城市。这是继我市成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全国首批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后,民政为民爱民事业发展取得的又一个重大成效。
同时,市民政局不断创新服务机制、提高服务质量,推进婚姻登记业务便民化、便捷化,减少群众跑腿次数,努力实现“只跑一次”“一次办好”,进一步营造优质的婚姻登记服务环境。
创新殡葬服务项目 绿色科技渐成新风
2020年清明节、“壮族三月三”期间,为避免群众聚集祭扫、密集出行造成疫情反弹,南宁市民政局根据疫情防控形势,通过视频直播、建设网络祭祀平台以及组织全市各殡葬服务机构举行清明代祭扫公益活动,积极推广公益集体代为祭扫、网上祭扫等新型祭扫方式,供广大群众进行远程祭扫和纪念追思。市民政局立足群众需求,创新服务项目,扎实推进绿色殡葬、科技殡葬发展。
除此之外,市民政局还在优化殡葬环境、完善殡葬设施、全面推进殡葬工程项目建设上狠下功夫。实施殡仪服务区道路改造工程,殡仪服务区主干道完成“白改黑”,安装路灯亮化道路,彻底改变了旧面貌;马岭公墓工程累计完成投资约5100万元,一期工程已经建设完成,建成墓穴已对外销售;群众休闲凉亭、安灵厅等建设完成,馆内标识牌进一步优化;集行政办公和殡仪服务于一体的新业务综合楼投入使用,改善了行政办公和殡仪服务环境,提升了殡仪服务的品质。
一池春水绿如苔,水上新红取次开。一项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是南宁市民政工作者交出的民生答卷。站在新起点上,南宁民政系统将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把民之所盼作为政之所向,把民之所需作为政之所为,以民政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刷新着“民生温度”,绘就民生的幸福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