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圈|清明寒食风俗谈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4-06 08:50

微信截图_20250404093929

清明寒食风俗谈

胡云晖

时近清明节,唐人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句便自然而然地挂在了人们的嘴边;而清明节前曾经有过的一个重要节日——寒食节,却已被我们久久地忘却了。

寒食节是因人们在节日期间不动烟火、吃冷食而得名的。其节期,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去冬至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宋洪迈《容斋四笔》说得更为详细:“今人谓寒食为一百五日,以其自冬至后至清明,历节气六,凡为一百七日,而先两日为寒食,故云。”所以历史上通常把寒食节确定在清明节前的第二日。

有关寒食节的来历,自古众说纷纭,较为通行而且也比较符合民俗形成实际的说法,是认为来源于纪念介子推。介子推是春秋战国时的晋国大臣,在辅保公子重耳流亡列国时,曾割大腿上的肉给重耳充饥。后来重耳归国当了晋文公,遍赏功臣,居然就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怕给重耳造成不好的影响,就与母亲躲到绵山隐居。晋文公因他不愿出山,就放火逼他出来,结果介子推母子均被烧死。文公十分悲痛,下令在其亡日禁火寒食,以寄托哀思。

2025040404

关于此节的最早记载,见于汉桓谭的《新论》:“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虽有疾病缓急,犹不敢犯,为介子推故也。”太原为晋国故地,有怀念介子推的风俗流传是不足为奇的,但随着介子推的渐渐被神化,寒食节变成了害民节。《后汉书·周举传》曰:“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莫敢烟爨。老小不堪,岁多死者。”本来“不火食五日”的纪念形式,已使人民在“有疾病缓急”时颇感难堪,而发展到一个月的禁火寒食,则纯粹是虐民了。

史载周举在做了并州刺史之后,鼎力革除这种陋俗,亲临介子推庙祭祀,“言盛冬去火,残损民命,非贤者之意。以宣示愚民使还温食,于是众惑稍解,风俗颇革。”曹操主政时,更是大力废除寒食风俗。其《明罚令》曰:“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北方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由于统治者的禁止以及实际需要,以后的寒食日期基本限定在三天了。

当时的寒食节,风俗活动主要是禁火和寒食,流行地域也基本集中在晋地。到唐代时,李唐王朝因为与晋地的特殊关系,对寒食节给予了极大热情的改造和提倡,从而使寒食节一跃成为最引人注目的全国性娱乐节日。时人王冷然的诗《寒食篇》,很能说明寒食节在当时节日中的地位:“天运四时成一年,八节相迎尽可怜。秋贵重阳冬贵腊,不如寒食在春前。”其时的节俗活动十分丰富,除了禁火寒食外,皇帝要大宴群臣、赐新火,官方也放假七天,与万民同乐。民间则有郊游踏青、斗鸡、走马、蹴鞠、击球、荡秋千、上坟拜扫等活动。白居易有诗《和春深》,写出了当时的节令风俗:“何处春深好,春深寒食家。玲珑镂鸡子,宛转彩球花。碧草追游骑,红尘拜扫车。秋千细腰女,摇曳逐风斜。”

宋代时,禁火寒食的风俗依然保留,而且寒食节有了新的说法。即清明节前的三天为断火寒食期,第一天称大寒食或私寒食,第二天叫官寒食,第三天是小寒食。大寒食的前一天,为了预先置办熟制食品,家家户户热气腾腾,锅灶繁忙,称为炊熟。想来也是为了充分利用蒸锅水,所以人们皆“以是日沐浴”,不然就要等到寒食节之后了。其他风俗活动,则与唐时相差无几。只是此时的上坟祭祖活动,更为明显地向娱乐方向发展,加入了春游、踏青、斗草、插柳等内容。南宋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诗云:“野店垂杨步,荒祠苦竹丛。鹭窥芦箔水,鸟啄纸钱飞。媪引浓妆女,儿扶烂醉翁。深村时节好,应为去年丰。”可约略窥见当时人们上坟饮酒作乐的情景。

明清时代,寒食禁火的习俗渐渐消失,而且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相距较近,其风俗活动逐步被清明节所包含。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说:“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烟节。古人最重之,今人不为节,但儿童戴柳、祭扫坟茔而已。”随着节俗特点的丧失,之后寒食节也就名实皆无了。

2025040402

在老包头地区,因为居民多是由山西而来的移民,所以一直有寒食的说法,一些作为寒食节特征的习俗还有存在。如民国《萨拉齐县志》卷十一“礼俗”:“清明前一日曰寒食节,古俗不举火,为纪念晋贤介子推。各户以面蒸鸟状(俗曰寒燕),备家小儿零食,并贯以线,馈亲属小儿。剪杂色布为圆形,缀系寒串,戴于襟帽,年十二乃止,亦属驱邪之意。是日携冥镪、冥钱,趋祖坟祭扫。”

民国《包头市志·风俗志·岁时》也说:“清明节前一日,谓之寒食,蒸白面作燕雀之形,馈送亲友,谓之送寒鸦鸦。大抵因是日为列国时介子推纪念日。”

而在旧绥远的其他地区,也保留了祭拜祖坟、荡秋千、蒸寒燕、放风筝的风俗。如清《新修清水河厅志》卷十六“风俗·节序”:“清明前一日为寒食,是日俗名鬼节,居民家家拜祭坟茔,凡新妇,其姑必领之以祭坟。男女孩童,以木系绳,架作秋千为戏。又以麦面捏作鸟形,名寒燕儿,以供儿女之嬉玩。”

《绥远通志稿·岁时习俗·清明节日》也说:“民间多于是日掏井,为儿童蒸面食作虫、鱼、鸟、雀诸状,名曰寒燕。用棘枝插之,以娱儿女,间亦互相馈送。”

这里所谓“寒燕”,在包头方言中谓之“寒燕燕”,其实就是宋代的“子推燕”。宋高承《事物纪原》八曰:“故俗每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则以面为蒸饼样,团枣附之,名为子推,穿以柳条,插户牖间。相缘云介子推逃禄,晋文公焚山求之,子推焚死,文公为之寒食断火,故民以此物祀之,而名子推。”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七“清明节”:“寻常京师以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大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用面造枣 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

2025040405

如上引各地方志书所言,包头地区旧时蒸出各种形状的“寒燕燕”,或者插在酸枣树枝上,或者用线串起来,挂在房梁下面、窗户之上,待晾干之后即互相馈赠,成为小儿女们极为喜爱的零食。那时每到清明节的时候,总能看到孩子们手拿“寒燕燕”,互相炫耀,非常珍惜地啃食,幸福欢乐的神情洋溢在每一张脸上。“用棘枝插之”,“贯以线”,与宋代“柳条串之,插于门楣”的风俗如出一辙。

而《萨拉齐县志》所谓寒串,方言口语称之为“寒串串”,是一种辟邪物,是用各色布剪成圆片,用线连缀起来,最上面为蓝色,代表蓝天,最下面为白色,称之为白地,中间则是杂色,其数量,为儿童的岁数,白地下面,是布穗,通常缝缀在孩子的肩后,据说可以保佑孩子长命百岁。

现在,到清明时节,在包头的一些地方,除了上坟扫墓较为普遍之外,还保留着蒸“寒燕燕”的习俗,戴“寒串串”、荡秋千、掏井的习俗已经荡然无存。抚今追昔,不能不使人慨叹时间对传统风俗的改变力量。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包融媒下载引导图(横)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