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元宵节里十大传统民俗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2-15 03:06

细数元宵节里十大传统民俗

2025-02-13 11:14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始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皆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圆幸福,年年欢聚。

闹花灯: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不一而足。

猜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耍龙灯: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起源于上古时代。正月十五耍龙灯载歌载舞的节日氛围,流传于很多地方。

舞狮子:舞狮子又称“太平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扭秧歌:在元宵节里,质朴的北方人喜欢用扭秧歌的形式来表示庆贺。秧歌的风格各地也不尽相同,有陕北秧歌、东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秧歌等等。其中东北秧歌流传范围最广,艺术水平最高。

踩高跷:踩高跷是一项非常古老的民间技艺性表演,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到了元宵节很多地方更是盛行这种踩高跷的民间活动,表演者踩着高跷不但可以行走自如,还能做劈叉、跳凳、扭秧歌、舞刀弄枪等各种高难度动作。

划旱船: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

迎紫姑: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贫穷、善良的姑娘,相传她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妾,因为主妇妒忌,在正月十五这天被害死在厕所里。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

走百病:“走百病”也叫游百病。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寄托祛病延年的心愿。

每个传统节日,都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需要代代相传,元宵节更是承载了家的情感,爱的浪漫,有着无可替代的温情。(记者 郝莹玉)

编辑 寒冰

来源 张家口日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