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过大年,风俗各不同!这些地方有趣的过年习俗你知道吗?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2-09 03:53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不同地区造就了不同的文化习俗

大春节要的就是个年味

为此就演变出了下面

这些红红火火、恍恍惚惚的各类习俗

上海

烧“头香”,撞“头钟”

每年除夕夜,玉佛寺、龙华寺等地方总是人山人海,不少人往城内庙中争烧“头香”、撞“头钟”,为的就是讨个好彩头。午夜依然人头攒动,摩肩擦踵,好不热闹!

初一吃汤圆

初一拂晓,人们都穿戴整齐,合家向长辈拜年,平辈间相互拜年。长辈还要给孩子们送红纸包的压岁钱,祝贺他们增加一岁。上海人习惯大年初一早晨第一顿饭一定要吃汤圆,意味新年圆圆满满,而且要有汤水,寓意有财有势。

买活鲤鱼

大年初四,很多上海人都会买活鲜鲤鱼“接财神”。因“鲤”和“利”读音相近,再因从水里抓出活鲤鱼穿丝绳贴红纸的时候,头尾翘起,像大元宝似的。

江苏

处处聚财寻元宝

苏州人除夕在年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有“恭喜发财”之意。

常州人过年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唯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意为聚财。春节期间,江苏地区还有许多禁忌,诸如大年初一不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不动菜刀,以免杀身之祸;不吃稀饭,怕出门遇雨;不扫地,怕把财运扫光等等。

打神鼓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烤头风

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祛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浙江

大年初一“庆天蚕”

浙江乌程县在大年初一以长竿束草于上,点火燃烧,并敲锣打鼓,称为“庆田蚕”。又点天灯于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

茶碗茶

绍兴新年以“茶碗茶”待客,里面还要加上橄榄和金橘,同时用茶叶蛋待客,称为“捧元宝”。

福建

吃鸡

在闽西,鸡肉是客家人过年的重要菜肴,吃鸡肉在这里有特别的讲究。按客家人风俗,鸡头应由长者吃,鸡翅膀要给出门做活的男人吃,鸡腿通常要留给读书的孩子吃。

围炉

闽南人对于”围炉“,即年三十晚上的这顿饭是特别的重视,炉中所煮即祭礼祖先神明后的食品,将祭礼的食品放入锅中一起再煮,形成大杂烩。其中食物的名称和搭配都是有讲究的,比如一定要有鱼,那叫年年有余(鱼),吃鱼头预示着来年”富饶饶“(闽南地方方言);有的人家桌上要有芥菜,叫”长年菜“,象征命长;也有的人家桌上要有”韭菜“,”韭“和”久“谐音,象征长寿;萝卜也不可少,闽南话叫它”菜头“,表示”好彩头“(吉兆);还要有鸡肉,鸡的谐音”吉“,闽南话意为”家“;吃鱼丸、虾丸、肉丸,取”三元及第“之意(”丸“与”元“谐音,三元即是状元、会元、解元)……

“做大岁”

过完除夕,莆田人还要隆重地“做大岁”,就是在正月初四、初五再重新过个年,这样的风俗在全国独有。在莆田人心中,“做大岁”要比普遍的围炉还要重要,因为“做大岁”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意义,莆田人祖祖辈辈都不会忘记。

山东

大年初一吃馄饨

在山东的宁阳县,大年初一讲究吃馄饨,称之为“填仓”。

在黄县、蓬莱一带,初一早起要照虚耗。由女主人手持红烛,把家中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驱逐黑暗,然后将年前以面粉做成的各种窗花放在窗台上。小孩子起床后,要攀着门闩打三个秋千,据说可以长得快。

用芝麻秸烧火煮水饺

有些农村地区煮饺子时要用芝麻秸烧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升,饭后在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味有“余头”。

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称为“扎根”。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扎下,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

安徽

凌晨四点就“完年”

在安徽的宿松地区,大年三十早上,天刚破晓,就有人家炸起了鞭炮“过年”,一家人围桌吃起了“年早饭”。性急的人家甚至四点多钟就“完年”了。

红蜡烛不许灭掉

在安徽西北的阜阳地区的乡村,人们过农历新年时有一个自古沿袭下来的传统民俗,从大年三十晚上开始直到新年的第一天,堂屋(客厅)中点燃两支红蜡烛,红蜡烛的中间摆上一些贡品,像鸡、鱼、肉等。在这段时间中红蜡烛绝对不许灭掉。

年饭是在中午吃

在定远县很多农村,一直以来都是大年三十中午吃年饭。很多家庭为了“抢早”,有的上午11点不到,就开始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了。很多做生意的有时因为生意好,才很无奈地把“年夜饭”改在晚上吃。有些做生意的,为了赶在中午吃年夜饭,干脆在大年三十便把生意停了,一家人从早上便开始准备中午的“年夜饭”。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