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千年民俗 天下中秋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2-09 03:52

千年民俗   天下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录。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的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水调歌头 · 中秋】 

宋/苏东坡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湖南省凤凰古城中秋花灯。

从 自 然 敬 仰 到 精 神 皈 依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之一。

那么中秋节是怎么来的呢?这就要求我们了解中华文明的天文历法体系。古今中外有天文历法种类多达以千计,基本分为阳历、阴历、阴阳合历三大类。中国古代历法就是融合前两者的特点,并辅以星象、物候的阴阳合历系统。其制订的准则有以客观观察到的太阳运动来编制日、年、季节和节气,也有以月亮运动来编制月份并有月相的“朔望”和“旬”。那时,人们不难观察到一年当中月亮最圆最亮的那一天,这就是中秋文化的时序历法起源,是中国人时空一体、天人合一观念的最早表达。

为什么古人将春秋两季的最高点称为“分”?汉代著作《春秋繁露》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意思是说到了秋分节气,阴气和阳气势均力敌,因此白天和夜间的时间长短均等,天气也是既不冷也不热。那么为什么把这个节气取名为“秋分”呢?原来古人是以“立秋”节气作为秋天的开始,以“霜降”作为秋天的收尾,共90天。这样“秋分”这一天正好处于秋天中间,平分了秋季。

中秋节就在这秋分的节点上——农历的八月十五。约在公历的9月23日前后,月亮离地球最近,反射到地面的光线最多。在中国所处经纬度的大范围内,一年中最明亮皎洁的月亮将在入夜后出现。以上就是中国人为什么要把中秋定在那一天的原因,它是中国阴阳太极哲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距今3000年左右,周公姬旦作《周礼》,一部关于理想国家的天子王权与百姓的礼仪规范,“中秋”一词多次出现在《周礼》中:“中秋献良裘,王乃行羽物”“中春献弓弩,中秋献矢”“中秋夜迎寒”“中秋教治兵”训练农兵,也指的是秋分时节。

三礼之一的《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夕月”即为拜月。《周礼》中“中秋夜迎寒”就是一种拜月仪式,周代王族、诸侯和百姓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祭月的活动。月亮崇拜,才是中秋节习俗真正的起源。

汉代的“秋节”,时间是在立秋的那一天,有敬老、养老之礼仪,官府会发放慰问品;到魏晋时,官方和民间的中秋拜月和祭月已经有了固定的仪式,当时已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唐朝初年,中秋节成为全国性的固定节日,唐朝的类书里不但有四时十二节令的记载,而且唐诗中已出现了八月十五“中秋月”,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和先皇游月宫等作为神话美学的内容。《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宋代《东京梦华录》中说:“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均极具规模。至今我国各地还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而造的北京“月坛”便是其中翘楚。

从 敬 若 神 明 到 阖 家 团 圆  

中秋赏月活动约在魏晋时期出现,但没有形成固定的习俗。而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的活动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赞美月亮的诗句。

宋代时形成了以赏月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游人赏月,达旦不绝。

赏月是自古以来中秋节的习俗,而月饼的产生则晚于中秋节。关于月饼的来历,民间有着种种离奇的传说:据说唐太宗李世民曾派大将李靖征讨北方突厥,在八月十五这天李靖率部凯旋归朝。当时有个吐蕃商人特地向皇帝献上圆饼祝捷,太宗大喜,指着悬挂天空的明月道:“应将胡饼邀蟾蜍。”随后将月饼分给文武百官。

另一个传说用月饼传递信息则是发生在元朝末年,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令下属把写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里面,同时散布消息说是年将有冬瘟,只有家家户户都在中秋节买月饼吃才能避免。人们回到家中,发现月饼里藏着的纸条,便在起义那天与各路义军一齐响应。洪武元年(1368年)的八月初二,已经做了皇帝的朱元璋收到大将徐达攻下元大都北京的捷报,欣喜若狂,便传下口谕,在即将到来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初起兵时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赏月、品月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习俗,而中秋节还有一项重要的习俗就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或儿童之间进行的。北宋《武林旧事》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曾记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

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广东省佛山市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做工精细令人赞叹。

而观潮和祭潮是沿海地区必不可少的中秋习俗。观潮始于汉魏,盛于唐宋,历经一千余年,已成为中秋节的既定习俗。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由西往东注入杭州湾,流入东海。“钱江涌潮”为世界一大自然奇观,它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每年农历八月十五,钱江涌潮最大,潮头可达数米。海潮来时,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

从 群 芳 争 艳 到 天 下 一家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地方色彩浓厚。广东省潮汕各地均有中秋拜月的习俗,而中秋拜月的对象主要是妇女和孩童,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俗,潮汕有句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份正是芋头的收获时节,农民都习惯用芋头来祭拜祖先。以广州为中心的广府地区,中秋节俗称“月光诞”。

此外还有种富有情趣的传统风俗,叫“树中秋”。各家要用竹条扎灯,灯的形式多样,不光有果品灯,也有鸟兽、鱼虫灯,也可砌成字灯。到了夜里,就在灯内燃烛,下面再联结许多小灯,用绳系在竹竿上。然后将竹竿插在房屋高处,夜深时,满城灯火,如繁星点点,以此庆贺中秋,也叫“竖中秋”。

江西省吉安县的中秋节之夜,每个村庄都用稻草烧制瓦罐。当瓦罐烧制成红色时,再把醋放进去。这时整个村庄都会飘散一股香味。

江西婺源的中秋节,孩子们用砖头瓦片建造了一座空心宝塔。在塔上挂有帘子板等装饰物,并在塔前摆放一张桌子,陈列着各种祭拜“塔神”的器皿,到晚上的时候在两边都点上蜡烛。中秋的大炮是用稻草编成的辫子,浸泡后再拿起石头砸中,使之发出响亮的声音。

说到兔儿爷,北京人想必是不会陌生的。兔儿爷是北京市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属于中秋应节应令的儿童玩具。人们按照月宫里有嫦娥玉兔的说法,把玉兔进一步艺术化、人格化,乃至神化之后,用泥巴塑造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兔儿爷。

兔儿爷源于古老的月亮崇拜。明清以来,月宫玉兔逐渐从月崇拜的附属物中分离出来,在祭月仪式中形成了独立的形象,并逐渐丰富。兔儿爷兼具神圣和世俗的品性,融祭祀和游乐的功能于一体,如今已经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中秋节不仅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在中秋节也会有庆祝活动。处于异乡的华人会在中秋佳节保持着和国内一样的习俗,身在异乡依旧情系祖国。受过中华文化影响的东南亚地区同样也有类似庆祝月圆的节日。

泰国人称中秋节为“祈月节”。每当八月十五之夜,泰国各家各户用甘蔗扎成拱门,男女老少都要集中参拜月亮。中秋桌上供奉着中国民间传说的“八洞神仙”,桌上还摆满了“寿桃”“月饼”之类美食。据泰国传说,中秋祈月,八仙会带着寿桃到月宫给观音祝寿,菩萨神仙们就会“降福生灵”。

与其他东南亚国家不同,越南人的中秋节以孩子、鲤鱼为贵,显出自己的节日特色。阿贵相当于越南版的嫦娥,相传阿贵得到仙树后,未遵仙训,用污水浇树,结果仙树腾空飞上月宫,阿贵因手拉树根,也被带往受责。

晚上孩子们齐放彩灯,相关的习俗是传说有条鲤鱼成精后害人,包公为救民用纸扎了鲤鱼灯来镇住鲤鱼精。于是,孩子们都在中秋晚上听“阿贵”的传说,还会提鲤鱼灯出游玩耍,预示长大“跳龙门”之意。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